阿里山特富野 野生愛玉子 |
1. 物種選擇。
優先選擇具有繁殖萌芽的多莖物種收穫。
2. 知識。
收穫率的強度、頻率和季節性的是根據科學研究和/或長期當地經驗和知識的綜合判定的。
3. 直徑和/或年齡。
收穫物種的胸高直徑(DBH)、年齡或作物部分可收穫的最小直徑,是考量減少對長期活力和生產以及物種種群的負面影響而定的。
4. 數量。
移除的材料數量(例如:樹皮、樹葉),是以能減少對長期活力和生產的負面影響而決定。
· 已記錄收穫量; 收穫量不超過規定量; 可獲得關於收穫量與植物生長、發育和繁殖生物之間關係的數據(或視覺觀察)。
5. 頻率。
收穫頻率是族群或個體在一定期期內,以減少對活力和生產的負面影響而決定的。
· 收穫頻率不超過規定頻率; 頻率根據可收穫樹的DBH,年齡、大小或高度進行調整; 記錄收穫頻率; 關於頻率的資訊基於若干不同來源的觀測結果。
6. 時間/季節性。
收穫的時間和設計,是以減少繁殖期的壓力,並減少對繁殖量能的影響而決定的。
· 收穫是依據特定的時間/季節進行;可獲得關於繁殖週期的資訊;有避免和集中收穫的時期指引說明;收穫是以減少對植物繁殖量能的負面影響。
7. 密度/豐度。
從整個族群中收穫的個體比率,要以保留成熟的、可再生複製的個體而定。
· 指定了要保留的成熟、可再生複製的個體的份額和/或數量。指定的成熟、可再生複製個體的數量已保留。收穫的個體數量與預先確定密度(每公頃樹木)一致。
8. 遺傳多樣性和族群結構。
經營系統從不同來源獲得技術資訊,從長遠來看,保證保留最少數量的成熟、可再生複製的個體,並保證族群在組成和結構上反映自然多樣性。
· 結構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被具體規定; 結構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得到維持。
9. 收穫技術。
收穫技術的應用是依據所確認的最佳經營實務。
· 植物在收穫期間不被砍伐或毀壞,除非是經批准的造林系統(如萌生); 收穫的負面、間接影響被最小化;收穫是依據指定的技術進行。
10. 生長和繁殖率。
使用設計良好、符合經營系統複雜性、規模和強度的庫存系統,定期監測生長率和繁殖。
· 訂定監控頻率;依規定,定期進行繁殖調查; 大小等級分佈應包括實生苗到大的成熟株; 播種或樹苗密度是以植被或繁殖調查記錄,保持等於或高於基線值;
· 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,苗或樹苗密度顯著下降,收穫調整由:
a) 限制從中收穫資源的總面積; b) 調整正在收穫的植物的數量或大小; c) 調整正在收穫的果類或種子的數量;和 /或d) 增加種植所收穫的物種。
11. 對健康和活力的視覺評價。
在收穫前和收穫後,定期對可收穫植物/樹木的行為和狀況進行目視評估,
· 超過特定期間內,可收穫的植物/樹木不會表現出活力、疾病、流產的水果/葉子或發育遲緩;
· 如果收穫的個體表現出弱化的狀態,收穫量要減少,以允許個體和族群恢復;
· 如果目視評估和蓄積表現出收穫區之非目標物種的密度下降,則經營方式要進行調整,以恢復密度。
12. 野生動物/散佈傳播者。
定期進行評估,以評估散佈種子和果類的動物族群。
· 在收穫區, 散佈種子的動物族群保持穩定; 如果散佈種子的動物數量減少,收穫的頻率、數量、季節和收穫技術要進行調整。